一定程度,那液发其实在现阶段来看,还是非常合适的一种选择。特别是对于井射来说,只要解决了长期存储液态燃料的问题,两者的快反速度其实差距没有非常大,因为井射的维护条件那是极好的,装备和制度设计得当,能很大程度上的抹平两者之间反应差距。”
蔡总一听,你这话不是明知故问嘛,快反问题有没有解决到一定的程度,别人可能不知道,你心里没点儿数?
星光制导修正+偏二甲肼/四氧化二氮燃料,一个解决发射后定位瞄准问题,一个解决燃料临时加注问题,可都是你那儿过来的。
其他同志听得就非常入神,高振东说的这些,在场的同志并没有想这么多,但是高振东这么抽丝剥茧的说一遍,大家觉得事情还真是这样。
规划一到两型发动机,小的用一个,大点的用两个三个,近程的用一级,远程乃至更远的用二级三级。
充分组合,一大一小或者一中一小两型发动机,就能够把现有不论是规划中还是没想到的各种用途,都覆盖得七七八八,非常节省研发经费,也有利于装备的成熟和成本压缩。
“嗯,你的这个建议很好,谢谢你,顾问同志,我们会充分考虑的。”防工委领导在电话里说道。
高振东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话:“总之就是,不管准备搞射程多远的,也不管准备搞几种射程,先扎扎实实把这个液体火箭发动机规划好、设计好,后面的一切都好说。制导、射程这些都不是问题,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发动机好不好用。”
不知道高振东的同志一听,嚯,这同志好大口气,制导、射程都不是问题?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。
但是认识他的那几位却是知道的,他说这话,还真算不上是托大。
如果说射程还能靠大力出奇迹的话,那到底高振东怎么保证大射程下还能有不错的精度,这就很好奇了。
这些好奇的人里,包括他的张师兄,张师兄知道星光制导,也知道用来修正,但是还是很好奇怎么在各种情况下都能保证精度。
当然,这些事情,现在是没法说的,回头再说吧。
高振东想了想,还是没有把固发一竿子打死,只是提了一个建议:“如果一定要搞固发,建议是在近程和远程或以上的导弹上搞,然后再考虑中程。”
这个两头梭的建议,把大家搞得很懵,这也太奇怪了吧?
“你为什么这样建议?”
“因为近程导弹是战术导弹,想要真正发挥作用,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