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中登实际的研制时间相差很大,配套装备的外形、体积、重量什么的都不同,内部舱室结构的参考意义,远远没有外形轮廓来得重要。
至少这个外形轮廓,能够帮助搞中登的同志们解决一个拦路虎——船体的外形,如何在满足中型登陆舰的功能、性能的前提下,基于有限的发动机性能实现18节的航速。
经常设计船舶的人都知道,类似飞机,船的速度,除了发动机之外,主要取决于船舶的流体力学外形,在这一点上,螺旋桨的重要程度都要往后稍稍。
而高振东抄的这条船,恰好就是一条满足了所有应用条件的18节中登!也是我们产量最大的大中型两栖作战舰艇。
而且外形这东西比起舱室结构,要容易解释得多——我是天才,我学了学船舶设计关于流体力学的部分,自己搞出来的,好不好用我不知道,我觉得这玩意好用,你们试试呗?或者至少算一算也行。
而流体力学本身就是个大量依靠经验,但是经验又是靠经验公式来体现的,就更容易扯淡了,别问,问就是假设条件,但是我假设得很好,蒙对了。
可惜工业软件还在和三角公司合作研发,还没有成果,要不然高振东就在电脑上画图了。
高振东一个电话叫来三分厂机要室的同志,要他们把这个东西送到防工委去。
三轧厂的机要系统非常有趣,三分厂的机要系统级别比三轧厂总厂的低,但是业务深度、业务范围和业务能力,却远超总厂机要室。
几个小时之后,防工委领导和总工,在总工办公室看着这张图,脸上露出了奇怪的神色:“不是,这小子连这东西都懂?”
振东同志,你跨过界了啊,而且还很严重。
防工委总工摇摇头:“不知道啊,以前也没听他说过。一个人的精力和脑子,怎么可能如此的广,又如此的深?真的是像个妖怪一样。”
领导看向总工:“你觉得这张他自称自学几天之后瞎捣鼓出来的图纸,靠不靠谱?”
总工摇摇头:“我也不是船舶专业的啊,很难评判。但是很多专业,在他主动说出来之前,也没人知道他会啊,但是结果如何,你可是都知道的。要我看啊,不管那么多了,发给搞船舶的同志看看嘛,他们是专业的,对此应该有判断。”
“也对,算了,我们不烦这个事情了,直接扔给他们!”想想高振东彪炳的战绩,他就算是在图纸上画个火柴人,自己都决定交给相关专业的同志看看。
正在和海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