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小了?高总工,这已经是非常乐观非常激进的想法了。”刘总还是要讲科学的,可惜用户不会和你讲科学。
比如后来为8爷配套的雷达,别看是196几年就开搞,此时技术还极为落后,但是空军那边一上来就是双三要求,100km探测距离,干了几十年都没干出来。
如果说双三主要取决于飞机的话,那100km的探测距离,我们第一代雷达人使出了吃奶的劲也没搞出来。
高振东想了想,提出了自己的意见。
“刘总,这东西,我的建议是上视探50跟30,下视不小于30公里,且具备为半主动雷达弹提供照射的能力,否则空装那边第一个就不乐意。”
考虑到攻-5多用途战斗机的雷达天线口径有0.6~0.7米,想想办法,这个指标还是有可能够得着的。
花旗佬的F-4J的AN/APG-59,比这个大一些,1966年服役,但是对米格-21的迎头探测距离大概是80多公里,下视距离60多公里。
这话听得刘总和随行人员脑袋都快炸了,难怪刚才他说方案不激进,原来他才是最激进的那个。
“高总工,这个是不是太高了点儿?我怕我们力有不逮啊。”压根儿就没敢往50以上考虑的刘总,还是决定据理力争,否则下面的同志压力太大了。
高振东想了想,也是,把干具体工作的同志给吓跑了就不好了,他点点头:“这样吧,我们先按照你们定的这个往上报,但是我们的真正目标,不是这个指标,最少要达到我说的那个。”
本来高振东还想要说多目标跟踪和打击能力的,但是一想,这个实在是吓人,把这东西说出来,他们恐怕会直接吓跑掉头就走,还是放一放。等到后面真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实现了,那他们自己就会想起来这个事情了。
对于高振东这个想法,刘总倒是没有意见,公开小目标,内部大目标,这也算是搞科研常用的“留一手”的搞法,压力小,看来高总工还是很讲究的嘛。
“嗯,这个我没意见,可以这么搞。但是连续波雷达功率做不大,对信号处理的要求太高了。”
在白噪声无法消除,又没有在低信噪比的情况下获取足够信息的技术,那提高探测性能最根本的手段,就是加大发射功率,增加信噪比。
“连续波?不做连续波,那东西就是个过渡技术,至少几十年内,我估计在战斗机雷达上,这东西都没啥前途,我们还是做脉冲雷达。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