态不确定来说,弹链进入自动机构的时候,其方向是相对固定的,对吧?你们为了榴弹在发射器里的定位,除了膛线预制槽之外,还有一个定位槽,对吧?”
大家点点头,这话没错。
不用高振东往下说,柳教授已经脑补完了:“高总工的意思是,在每一个弹链节上做出定位凸起之类的结构,预先就固定好榴弹的入膛姿态?同时定位凸起对接自动机和枪膛内部的引导装置,实现榴弹的按位入膛?”
柳教授大才,都会抢答了,我要说的你都说完了。
高振东点点头:“这种方式,可能弹外形需要一定的改动,比如为了引导定位槽时的可靠性,在定位槽前方要做出阔口引导槽之类,同时要要注意这些槽和膛线槽的阴线位置配合等问题,但是改动不会太大,实现的可能性还是蛮大的。”
还有个小问题就是,装弹的同志略微辛苦一点,装弹的时候先得把弹对准了装。
所有人都觉得这主意不错,要轻便就少带几发弹,像老毛子的RPD一样放在弹链盒里,想火力持续性好,那就上个大弹链箱。
而且也不怕搞不出成果,有转轮结构做保底,基本上是稳的,转轮结构那个方案,结构过于简单,花不了几个钱,万一这个弹链的搞不出来,有那个在,也能保证有实际成果。
部队代表和柳教授美滋滋的把高振东的话记下来,看看,多问几句果然是有好处,这下子,课题申报材料的技术部分都完成一半了,还带方案比选的。
其实高振东原本是不太想说这么多的,让研究人员自己想办法是最好的,这东西又不是什么高科技产品存在重大技术门槛,他说的这些,这帮搞枪械的回过头,自己多琢磨琢磨都能想得起来。
不过问都问起来了,不说几句又不行,否则对高振东本人的影响还是有些大。
这一个下午,高振东本来是半天的课,活生生给搞成了一天,不过总的来说还是值得的,步兵手上的大炮,还是很重要的。
差不多同时,海河口1761所,俞允成看着实验人员拿过来的试验数据,果断决定。
“嗯,这回差不多了,走,去京城!”
——
高振东办公室,高振东翻看着他带来的试验数据,俞允成一边喝茶一边给他解释。
“高总工,现在看来,你说的工艺时间优化还是很有可能的,从加密抽样结果来看,在退火开始的头48小时,晶体结构的变化是最剧烈的,再往后,就开始逐渐平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