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都在小声讨论,柳教授却是有点儿明白,眼前这位,对于倾泄子弹的兴趣比拼刺刀要大得多,你别看他喜欢玩儿刺刀,可是真要用,他更愿意用子弹。
他开口把大家的想法归纳了一下:“是这样的,高主任,这个设计,主要还是考虑到拼刺刀的需要,所以.”
高振东也没说不拼刺刀:“你们可以做试验试试,直托设计得当,握持的感觉也不错的,不会影响拼刺刀,拼刺刀后手发力的点,可以靠虎口顶住机匣尾部突起部分发力,再在折叠托的直杆部分做一点塑料包络,粗细合适,辅以抓握凸纹,效果不会差。”
也是难为高振东了,为了把这个别扭设计给扭转回来,他甚至把前世那支“过渡变转正”的枪上没有的东西都给提了出来。
那支枪上,直托部分可是除了纵向加强凹槽之外,没有什么抓握凸纹的。
看着高振东在另外一张纸上画出来的示意图,柳教授想了一下,甚至还用手虚拟抓握,比划了几下,然后点点头:“嗯,高主任这个建议好像可以,我们回去试一试。”
高振东又补充了一句:“而且这样一来,枪托的连接点就上移了,与枪管基本上在一条轴线上,这对于抑制后座过程中的上跳很有好处。”
他知道大家最不爽上一代的是什么,不就是上跳嘛,来,我用这个好处,在这个设计的坟头上再添一把土。
大家都随着他的叙述,缓缓点头,高主任这话的确有道理。
“高主任,那可以随时开枪的好处呢?是不是在这个设计中是可以舍弃的点?”这位同学倒完全没有抬杠的意思,他只是想多学一点东西,有问题就问出来了,如何取舍,也是要学习的内容。
高振东哈哈大笑:“同学,你相信我,只要还有子弹,一般我们不会想着拼刺刀的。而且,就算有了小握把,想快速开枪依然不难,这一点,我们的战士可以用训练来弥补。”
诶,要说拼刺刀是吧,那我就用刻苦训练来歪楼,这两个,都属于是不能反驳的滑梯。
其实以前动不动就白刃战,大都是被没弹药给逼出来的,抗战期间一场战斗,一名战士子弹不过几发,手榴弹也没几颗,就这几颗手榴弹,还有可能是一炸两半,只能当个气氛组的边区造。有一本非常老的小人书,叫《清河夺枪》,就对当时的艰苦有比较详实的描写。
所以后来子弹、手榴弹的爆产能,可能也颇有一点穷怕了的报复性消费心理在里面。
高振东解释了一下原因:“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