诉,讲话要注意分寸。
高季辅讲述着如今洛阳城的现状,“漕运监建设在洛阳的河岸边,本想着建设在城中,工部认为应该在城外,那就由着他们了,许圉师就在城外任职,现在在那里任职的有御史台漕运御史,京兆府安排的漕运通判,文学馆的夫子,前前后后五十余人。”
许圉师虽任职漕运监正,看似很好。
听了高季辅的讲述,杜正伦又想到其实现在许圉师的处境并不好,事关运河漕运,御史台,民部,工部,京兆府,乃至兵部与吏部,都有人在漕运监,各部利益纠葛,监正才是最难做的。
南北两条运河,要真的看管起来谈何容易,涉及漕运沿河还需要设置更多的漕运监。
如此想来,朝中官吏还是不够,且不说河北辽东,扬州各地各县的县官还不全,漕运也才刚刚起步,需要填补的官吏空缺太大了。
大唐要发展,就需要有更多的官吏。
如此,杜正伦明白了陛下坚持每两年进行一次的科举,不论是为了百年大计也好,或者是为了眼下也罢,大唐的官吏太紧缺了,应该说能够办好事的官吏不够用。
科举进行了这么多年,朝中依旧有不少人身兼两职或者是数职,就像崇文馆常常说起的基层,基层的官吏都补不齐,何谈朝中。
而当今陛下又是一个极其重视各县乡民的人,势必要在基层上大展手脚的。
历朝历代的官吏,缺少的就是底层的建设,如今陛下正在补上这些短板。
可能百年后,再也没有上品无寒门的局面了。
只因受科举益处的是天下贫寒子弟,当这些人成了绝大多数科举得利者,千千万万的贫寒子弟就会一起站出来,维护这个利益。
郑公给了大唐勇气与刚正,而科举给了大唐最大的底气,粮食给了人们力量。
这就是如今这位集权皇帝最强大的三样兵器,也足以在这片天下站稳脚跟。
现在的皇帝,是一个善于利用一切资源的人,这种资源可以是人,可以是粮食,或者是煤矿。
物尽其用,唯才是用,再加上一些公平与正道,这个天下就能治理得像模像样。
这些,也正是陛下最擅长的。
而恰恰如今的皇帝又是不讲情面的,正因如此,他是自武德与贞观以来,最严苛且最合时宜的皇帝。
有人说是李渊与高士廉抚着当年的太子登上帝位,其实是房相,郑公与长孙无忌三人将当年的太子拉上了皇位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